中美AI的破冰时刻
作者 | 王欣
编辑 | 王一鹏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过:“全球化已死。”
随着不同国度间贸易壁垒正在不断加深,这股逆全球化“寒气”也传导到了最前沿的科技行业——AI。
但近来中美在AI领域的坚冰正在逐渐消融。
4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际,中美会晤达成了五点共识,其中包括:进一步推进中美人工智能合作,并且宣布将举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
随后,“中国人民老朋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上周日出人意料地访问了北京,有传闻称其有望在中国推出更先进的FSD(辅助驾驶系统)—— AI最大应用场景之一。
此举恰逢马斯克面临销量下滑、裁员危机等重重困境之时。
巧合的是,此前苹果表现低迷之际,库克也曾来华求援,并寻求与百度在端侧大模型的生成式AI技术领域达成合作。
据Stanford HAI发表的《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和美国包揽了先进大模型全球前二强,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两个持续领跑AI技术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合作,将影响未来科技发展走向。而AI领域日益严重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要求科技公司和政府汇集一堂,在AI安全方面开展合作。
马斯克做AI,没中国不行在第一季度,受到销量下滑、裁员风波等因素影响,特斯拉股价已累计下跌近30%,特斯拉CEO马斯克还因此丢掉了世界首富的位置。此时的马斯克,急需一个转机。
于是,马斯克再度来到中国。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称,此举有助进一步加强其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足迹,这对于特斯拉是一个“分水岭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错失AI浪潮流年不利的库克,也曾“来华求援”,并与百度就端侧生成式AI进行了谈判。
这是因为:中国的供应链、用户数据和庞大市场等优势,对这些跨国AI大厂来说至关重要。
这预示着,中国越发成为AI大厂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供应链来看,中国的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的全球出口中心,除中国市场外,该工厂所生产的汽车销往亚太、欧洲等海外地区。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累计交付量达到94.7万辆,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
在市场层面,面临中国本土品牌日益激烈的竞争下,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热情下降,特斯拉的市場占有率在截至12月的季度降至6.7%左右,2023年第一季度時為10.5%。
而数据更是自动驾驶等AI技术需要突破的一道重要壁垒。
毕竟,中国有170万特斯拉用户,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特斯拉改进AI算法,并进一步加强其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在马斯克访华一周前,讨论特斯拉低迷财报的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明确了自动驾驶技术和人工智能对特斯拉的未来至关重要,并表示“我们应该被视为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特斯拉将在“任何能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市场”发布FSD服务,“我们认为其中包括中国。”
而在中国运行FSD或iPhone端侧AI等跨境AI技术,一个重大的阻碍就是数据安全问题。
幸运之处在于,马斯克迎来了国内政策的种种利好。
在他不到24小时的访问期间,特斯拉的两个车型被列入汽车数据安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车型名单。据《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第一批)》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车型全部符合合规要求。各地已陆续解除(如机关单位、机场、高速等)对特斯拉等智能汽车的禁行禁停限制。
而FSD可能会面临的跨境数据传输问题,马斯克似乎也找到了解决方案。有业内人士对虎嗅表示,这一方案或许与苹果的云上贵州方案类似。
特斯拉国内汽车数据都存储在中国的一个数据中心,该中心建于2021年。
而最近通过的跨境数据流通规定,也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曾表示将会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让跨境数据流动有了具体的量化合规标准。该规定旨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一规定,无疑给特斯拉FSD和苹果端侧AI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那些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的AI大厂打了样。
而除此之外,政府之间的互动也预示着,中美AI合作交流或许将迎来关键节点。
4月26日,布林肯在北京记者会表示:“我很高兴地宣布,今天早些时候,我们同意在未来几周内举行首次美中人工智能会谈。我们将针对先进人工智能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最好地管理这些问题交流看法。”
在与马斯克会面时,国家总理李强说:“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将始终向外资企业敞开。中方言出必行。”他说,中方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让各国企业安心、放心地投资中国。
布林肯在访华结束的路上,去黑胶唱片店买了窦唯的专辑《黑梦》。
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等待美丽的春天,忍受冷酷的冬天。”
而这一系列新闻似乎表明,春天就要来了。
避免AI“核灾难”除了繁荣发展的AI应用领域,大国在AI领域的安全问题也亟待达成共识。
实际上,去年11月美中就讨论了AI安全问题,并同意就此问题建立对话机制。
去年11月,在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召集的AI安全峰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国家以及领先AI公司达成宽泛的承诺,一同努力解决AI可能带来的生存风险。
3月份,在北京举行了AI安全国际对话。本次对话由智源研究院发起,国际顶尖AI领域专家画出了AI领域的安全“红线”。
与会专家在为期两天的对话中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拟定并签署了《北京AI安全国际共识》,提出人工智能风险红线及安全治理路线,同时呼吁“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与治理上的全球协同行动,是避免不受控制的前沿人工智能发展为全人类带来生存风险的关键。”
与会并声明的签名者包括: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傅莹女士、神经网络之父杰弗里•欣顿(Geoffrey Hinton)和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斯图尔特•拉塞尔(Stuart Russell)。
《北京AI安全国际共识》显示:“在过去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国际科学界与政府间的合作帮助避免了热核灾难。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人类需要再次合作以避免其可能带来的灾难的发生。”
共识强调必须继续坚持并加强,国际科学界和政府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协同合作的技术研究与审慎的国际监管机制的结合可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大部分风险,并实现其诸多潜在价值。”
同时呼吁“人工智能开发者和政府资助者,至少将他们人工智能研发预算的三分之一投入到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