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S耳机的进化,加入屏幕和AI真的有用吗
在如今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TWS耳机市场中,为了体现产品的差异化,部分厂商试图以“奇”制胜,试图通过为其增加更多功能的方式突围。除了在TWS耳机充电盒上加入屏幕之外,有厂商还玩出了新花样,通过配备SIM卡槽、搭载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统,以及引入AI功能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比如WISHEE AiEar和iKKO ActiveBuds这两款产品显然就是这种设计思路的产物。
事实上,在TWS耳机的充电盒上配备屏幕并不新鲜,此前哈曼旗下的JBL品牌就曾推出过类似的产品,并且市场中也不乏此类机型。然而对TWS耳机这类产品来说,这块屏幕不仅难以成为加分项,反而还显得有些多余。
由于TWS耳机充电盒普遍追求便携性,因此在体型本就不大的情况下,所能搭载的屏幕尺寸自然也有着高度的局限性。目前类似产品的屏幕尺寸大多在1.4英寸-1.8英寸,这样大小的屏幕毫无疑问就会在功能上大打折扣,仅能满足查看电量、显示简短通知之类的需求。并且由于尺寸的限制,也为触控交互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为了突显出这块屏幕的“实用性”,部分厂商还为加入了诸如来电显示、控制音乐播放、调整EQ设置、智能计步等功能,但毫无疑问这些功能实际上都可以由手机来实现。并且手机在具备更大屏幕尺寸和更完善交互设计的情况下,使用体验显然也会更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TWS耳机充电盒配备屏幕最大的弊端,就是会显著缩短续航时间。由于体型限制,其内置电池容量本就有限的情况下,加入屏幕后也会额外消耗电力,这就意味着用户需要增加充电的频次。
此前,HMD就曾推出过自带TWS耳机的诺基亚5710 XpressAudio,虽然仅仅只是一款功能机,但却可以被视为是“有屏”TWS耳机的放大版本,并且体型上的差异也使得其在体验上有着更好的表现。更为可贵的是,相较部分有屏TWS耳机,这款机型的售价也更为亲民。
随着如今AI硬件产品的陆续出现,也已经开始在各个细分市场铺开,其中在耳机这个领域同样也吸引了一些厂商的入局。然而想要在AI耳机这个赛道站稳脚跟,至少现阶段绝非易事。
比如前文中提及的WISHEE AiEar、iKKO ActiveBuds这类号称AI耳机的产品,就采取了脱离智能手机独立使用的策略,旨在为用户带来更自由、便捷的听音体验。然而此前AI Pin和Rabbit R1等原生AI硬件的失败,其实就已经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
如今对耳机、特别是TWS耳机来说,与智能手机的紧密联系就是这条路线上的一大挑战。毕竟用户早已习惯了手机与耳机之间的便捷连接,但无论听歌、通话,还是操作,都离不开手机的辅助。因此无视这样的使用习惯,强行将TWS耳机与手机“脱钩”,无异于就是构建一套新的生态体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态势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由于移动端SoC算力不足,进而导致无法完全满足端侧AI所需的局限,也是目前制约AI耳机等产品的重要因素。再加上TWS耳机受限于体型和功耗,更是难以借助强大的硬件配置来提升端侧算力。这也意味着现阶段这类产品同样需要借助云端算力的支持,因此也就需要面临网络、延迟、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而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成功案例,其实就为AI耳机的未来提供了一定得启发。这款产品通过将AI与智能眼镜的结合,实现了更智能的使用体验,因此在现阶段借助AI为智能设备赋能,是相对有效、且风险较小的策略。所以对于AI耳机而言,通过AI来提升现有功能体验的方式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或许才是更正确的一种方式。
不难发现,WISHEE AiEar和iKKO ActiveBuds这类试图以相对激进的方式强行“挤”入AI硬件赛道,可能会面临着更高的风险。现阶段顺应耳机智能化的趋势,深入做好TWS耳机的智能化、顺势而为或许更为稳健。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耳机早已不再仅仅是聆听音乐的工具,而是变成了集娱乐、通讯、健康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这样的背景下,耳机的智能化显然将大有可为。例如计算音频可以显著改善耳机的声场表现、提升听音体验,此外主动降噪同样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尽管耳机的智能化趋势已是当下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TWS耳机就能轻易扩展成为“移动终端”,进而脱离手机独立使用。虽然为耳机充电盒装上定制操作系统、支持安装App,看上去似乎很“高大上”,但当前与其搭配的智能手机早已实现这些功能,这类TWS耳机显然还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为拓展相关功能添加主控、屏幕等元器件,虽然看似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成本上升、续航时间缩短等问题,所以从结果来看,这一设计方案更像是一种噱头。因此对TWS耳机厂商而言,与其“背水一战”杀入AI硬件赛道,进一步探索产品的智能化方向或许才是更明智的一个选择。